乔治·弗里德曼:中国经济向何处去

2010-09-15 10:11:45    《环球企业家》 乔治·弗里德曼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从地缘政治学来讨论中国的未来:当高增长不可持续,这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会发生什么?抑或是一种危言耸听

    这是东亚一直存在的问题,日本的案例很有启迪性。日本在1980年代被视作经济强国。对美国的企业造成了巨大打击——美国的商学院教MBA向日本人学习并模仿他们的经营方式。的确,当时日本经济在以极高的速度增长,但是它的增长更大程度上靠的是日本的银行体系而非企业管理能力。

    在政府的监管下,日本银行向储户支付极低的存款利率。由于各种法律条令的倾斜,留给绝大多数日本人唯一的选择就是把钱存进邮局,邮局也扮演着银行的角色。邮局向储户支付极低的存款利率。政府又转而再以低于国际标准的利率将这些储户的存款借给日本最大的银行。这些银行低息放贷给关联企业。例如住友银行将钱贷给住友化工。当1970年代的美国公司以两位数的利息率贷款时,日本的公司贷款的利息率远低于此。

    因为贷款成本要低得多, 日本企业的表现比美国企业出色也就不足为奇了。日本极高的存款率也不足为奇,因为当时的日本实际上没有公共退休计划,而企业退休金又少得可怜。日本人只得通过存钱规划他们的退休保障。并不是因为他们更加节俭,只不过是因为对未来感到更加绝望罢了。而这些绝望的储户们除了将钱以极低的利率存起来别无其他选择。

    当高利率为西方经济设定规则,淘汰掉弱势企业时,日本银行则在人为的低利率下向有关系的公司放贷。真正的市场并不存在。资金的确在流动,但是关系才是决定因素。结果就是,大量坏账应运而生。

    在日本融资的主要手段不是在股票市场上提高资本净值,而是从银行贷款。董事会由公司雇员和银行家组成,比起利润,银行家对能够保持公司运转并偿还债务的资金流更感兴趣。因此日本成了当时资本回报率最低的工业化国家之一。但从规模上看,日本经济因其构成方式又确实拥有巨大的增长速度。他们赖以生存的方式就是出口。

    日本人别无选择。因为推动着整个体系的是极高的存款比率,普通的日本人很少消费,因此日本无法将其经济建立在国内需求上。且因为日本的企业受到的是来自内部人士和银行家而非投资者的控制,他们想要做的就是增加资金流的注入。即使有利润的话,利润有多高则不那么重要。因此低成本出口激增。放贷量也被提高,更多的资金需求也随之产生,然后随之产生的是更多出口。经济在增长,但是繁荣的表象下危机已经在酝酿之中。

    日本银行过松的放贷方式增加了不良贷款——即那些无法被偿还的贷款。许多糟糕的商业计划获得了融资。日本银行非但没有划掉坏账,让相关的企业破产,它们反倒提供了更多的贷款使得这些企业得以运转下去。贷款数额急剧上升了,而由于储户的存款被用来维持经济体系的稳定,能够带来更多资金的出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经济体系虽然资金充裕,但实质却是大量靠输血才能存活的企业——还有顾不上盈利,只是拼命增加流入资金的公司——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破坏着整个金融体系的根基。出口的激增换来的是极低的利润。整个经济体系大量地生产仅仅是为了维持其运转。

    从外部看来,日本经济在突飞猛进,通过价格低廉的优质商品占领着市场。日本企业不像美国企业那样执着高利润率,日本人看起来好像已经赢得了未来。实际上,情况恰恰相反。日本靠的是政府控制的廉价贷款这一传统维持生存。而低廉的商品价格是一种绝望的表现,只不过是为了保持资金流入,这样日本的银行业才不会崩溃。

    最终,债务结构增长到了令银行依靠出口获得的资金流也难以为继的程度。日本银行纷纷崩溃,政府只得援助这些银行。比起允许让大规模衰退来规范其经济的做法,日本采取的是用各种自救手段来延缓巨大的阵痛,换来了至今仍困扰着日本的经济萎靡。经济增长速度一落千丈,股市跳水。有趣的是,1990年代初期危机出现时,许多西方人一开始并未注意到日本经济出现了问题。他们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仍在谈论着日本的经济奇迹。

    日本的案例为什么对中国有意义?中国和日本类似,但规模还要大。这不仅因为中国也是一个重视社会关系胜于经济规则的亚洲国家,而且它还是一个使用政治手段分配资金并且操纵经济数据的共产主义国家。而且在这个国家,有赢利要求的股东们没有以获得资金为目的的银行家和政府官员们重要。中、日经济都严重依赖出口,都有惊人的高增长率,而且都有一旦经济增速稍有减缓就要面临崩溃。根据我的估计,日本在1990年代的坏账率大约占GDP的 20%。中国的坏账率,根据最保守估计,高达GDP的25%之多——而且我个人认为这个数字应该更接近40%。但即便就是25%,也已经是一个骇人的数 字了。

    中国的经济看起来是健康而有活力的,如果你只看经济增长的速度有多快的话,简直令人震惊。但是增长率只是要审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问题是,这样的增长是不是可以赢利的。大部分中国的增长是真实的,产生的资金也能让银行满意。但是这种增长实际上不能让经济更强健。而且它一旦减速,比如说因为美国的衰退而引起,整个的经济结构会快速崩溃。

    在亚洲这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日本在1980年代是增长引擎。传统智慧认为它将超过美国。但事实上,当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其增长率是不能持续的。当增速放缓,日本出现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之后用了20年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类似的情况是东亚的经济在1997年出现危机,因为之前经济增长得如此之快,许多人都毫无防备。

    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扩张非同凡响。然而认为这样的增速会一直保持下去的想法违背了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周期的某一时刻,虚弱的业务会被剔除,这一定会暴露出经济基础中丑陋的一面——而这一定会发生。在某一时刻,仅仅是熟练工人的缺乏就会遏制经济的持续增长。增长是有结构性上限的,而中国正在到达这一上限。

    日本带来的变数

    发达工业国家在2010年代会经历一个人口紧缩期,劳动力供应会无法满足需求。对于某些国家,因为根深蒂固的文化价值观念,接纳外国劳动力移民的方案即便不是完全不被考虑的,也起码不能被轻易认可。比如说日本,就是个极度排斥移民的国家。而它又必须能找到可供抽税的劳动力资源来供养老龄的工人阶层。如果有的选的话,大多数工人不会选择去日本工作,因为日本是个对想入籍的外国人相当不友好的国家。韩国人在日本不能成为日本公民,即便他们一辈子生活在日本并且在日本工作,日本警察对他们颁发的文件上还是把他们写作“朝鲜人”(不管是北朝鲜还是南朝鲜)。

    然而,考虑到中国是一个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的巨大的储备池,即便中国人不去日本,日本人也会来中国,就像他们过去所做的。在华日企里雇佣的中国劳动力可以替代移民到日本的方案——而且这么干的不会只有日本。

    要知道北京也会同时试图加强对国家的控制力。回顾中国历史,当中央政府以铁腕治国的时候,就是它准备接受低经济增长速度的时候。尽管规模巨大的也很集中的日企的存在会吸纳了中国的劳动力,这对于当地企业家和政府,乃至北京来说都有着极大的经济意义。然而从政治的角度来说这不合算。它将极大的直接削弱北京的政治利益。但是日本不会愿意看到北京周转资金,只为达成它自己的目标,那会使日本人的投资计划全盘落空。

    到了大约2020年时,日本会和中国站在同一战线上共同努力吸引日资来华(在对日方更有利的条件之下)。中国的沿海地区会互相竞争来吸引日资,并且会抵制北京的打压和它宣扬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内陆地区不会从日企在华的事实中获得多少利益,但是在沿海城市,企业和政府则会与拥有大量资金的日本人组建起同盟,共同抵抗为内陆地区发展买单的中央政令。日本人带来的钱将很快地让党中央出现分化,削弱了中央政府对沿海城市的控制。

    对于像日本那样承受巨大的人口压力又无力应付大规模移民的国家来说,中国将会被视作解决问题的方案的一部分。不幸的是,非常不凑巧。中国经济在某次无法避免的下滑中会让中央政府更加专断和民族主义化。但是中央政府的能力自身将会被金钱的腐蚀作用削弱。中国会维持形式上的统一,但是实权会倾向于向各地区转移。

    中国非常有可能出现的未来会是它曾经历过的噩梦的重演——即变成在各地区领导人相互竞争之下的一个分裂的国家,外国则会抓住机会趁虚而入,创建各自的势力范围,他们可以在其中制订有利于自己的经济规则,中央政府试图维持统一但是以失败告终。第二种可能性就是出现一个新的毛主义中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再次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最不可能出现的就是当前这种情形的无止境延续,这一点倒是一以贯之。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在未来20年不会成为一个地缘政治断层地带。中国的地理环境使得这无论如何也不大可能发生,而且中国的军事发展水平需要它花费10年以上的时间来克服这种地理环境限制。中国经济和社会承受的内部压力将会带来超出它应对能力的国内问题。因此,中国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冒外交政策的风险。至于中国和外国的交往程度方面,中国更多是在防御以抵制外来的侵犯,而非向外扩张。
 
    这是STRATFOR的总裁乔治·弗里德曼(George Friedman)2009新书《The Next 100 Years》中的一章 China 2020 : Paper Tiger的中译本,本站有删节。其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和历史做了新的梳理,并对未来做出预言,请读者兼听之,鉴识之。

    文章来源:《译者》。

1 2 3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