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画饼”:智能化会使海信涅重生吗?

2011-07-30 10:30:02    环球企业家 冯庆艳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不过周厚健开始似乎并没有心情调侃此次战略转型,一脸淡然的他却说出了“不做智能电视,必然再一次沦为代工厂”的话。

海信集团董事长  周厚健

  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没想到,一向以低调务实著称的自己为了迎合公司新产品理念,差点穿上牛仔裤、T恤衫站在媒体的“长枪短炮”面前,而保守的性格最终救了自己,他还是西装革履,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5月15日,54岁的周厚健在海信智能战略发布会上把电视唤作“电视这个大玩意”,称海信将推出带有智能娱乐内容推荐平台、植入社交圈子功能等的神秘产品,并希望将亿万年轻群体重新拉回到电视面前。

  不过周厚健开始似乎并没有心情调侃此次战略转型,一脸淡然的他却说出了“不做智能电视,必然再一次沦为代工厂”的话。

  智能化会成为颇为急迫的海信涅重生的新药方吗?

  悄然布局

  8年前的周厚健就做了一次惊人的抉择,海信宣布从全国重点城市107家商场中撤出非高清电视产品,让等离子、液晶等平板电视产品唱主角。彼时平板电视仅占市场份额的4%,其他彩电品牌几乎都未从CRT电视向平板电视转型。而TCL董事长李东生也在做着一次大胆的抉择,TCL坚信CRT时代仍将持续,所以于2004年收购了法国汤姆逊的CRT彩电生产线。

  不过时至今日,胜败已定。去年TCL多媒体年报显示亏损达8亿元之多,而海信电器年报显示,净利润8亿元以上,戏剧性的结果背后,与当年平板电视转型的战略决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那时起,低调务实的周厚健让其他彩电品牌见识到他是一个“有着灵敏市场嗅觉的厉害人”,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曾经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形容周厚健“是一个产业节奏感把握得很好的人”。

  这次发布会上,在强调智能电视重要性后,周厚健一改往日风格,风趣地与各家媒体侃侃而谈,还自爆家丑说起海信集团几年前在互联网电视探索的失败,笑称那次海信从先驱变成先烈,然后话锋一转,向媒体详细解读了海信未来全智能化的葫芦里到底有哪些药。

  2008年海信悄然成立了自己的传媒公司,专门从事NGB新一代高清交互数字电视运营平台(HiTV)及其终端设备的研发,以技术服务广电建设NGB。同年,海信成功开发了一个端到端的IPTV内容传输和服务平台。2009年9月,通过与湖北省一个当地有线运营商合作,海信IPTV服务平台投入全面运营。海信开发的IPTV系统是基于先进的P2P、DRM、CACHEDB和CDN等技术,可支持百万级用户。

  今年3月份,青岛市的一些市民已率先开通了海信与当地广电部门合作的海信传媒网络HiTV-NGB平台业务,电视频道不仅从51个增加到170多个,而且还可以回放、点播视频以及享受增值服务等。到目前为止,海信NGB播控平台已在湖北、贵州省网,以及青岛、番禺市网投入运营或试运营。这仅是海信近年来悄然布局的智能化产业链当中的一个环节。

  在周厚健看来,不及早布局就会被淘汰掉。三年来海信致力打造的智能多媒体产业生态链——一条基于光纤宽带接入、智能多媒体运营平台和终端设备操作系统、智能家居媒体中心、智能终端应用商城的完整产业链已初具规模。

  危机潜伏

  然而海信内容来源仍受制于广电下发牌照的传媒公司。

  今年初,海信与华数约定在互联网电视、面向下一代广播网(NGB)的交互式数字电视的产品、运用平台、内容服务及运营等方面达成全面合作意向。

  智能电视基于开放式的平台,但业内人士透露,广电部门定将会从内容源头上,特别是正版化领域来规范智能电视的应用,新的监管条例其实已经在酝酿中。

  家电业观察人士梁振鹏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智能电视不仅遭遇国家政策不明朗的坎儿,企业自身也并未探索出成熟的商业模式,由于企业付给有牌照的第三方传媒公司一定比例的内容版权费,这部分费用的压力该如何释放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曾在微博中对智能电视进行定义,这是因为各彩电厂家生产的智能电视各不相同到了堪比“千人眼中的哈姆雷特”,而究其原因,各品牌往往边推广宣传、边完善产品,造成智能电视不能共享,处于割裂状态。

  为了在产业的高度上建立起中国企业自己的技术标准,与微软、谷歌等外资品牌抢占市场话语权,今年5月6日,海信联合TCL、长虹在深圳成立了中国智能多媒体终端技术联盟。中国电子视像协会副会长白为民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制定标准和开发技术的事儿,不是单个企业的力量所能实现的,所以竞争对手间必须联合。”这其实就是李东生微博中所说的建立“竞合”关系。

  不过,北京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有限公司资深黑电分析师彭显东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说,目前智能电视整体规模不大,今年市场占有率不足10%。在政策缺失和技术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下,抢占消费者的心智,为进一步抢占市场做准备才可能是海信的本意。

  恶战远没有开始,周厚健看到了这条路并不平坦,而他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将会是微软、谷歌、苹果这一类有着智能电视技术研发实力的大佬,海信拿什么胜出在考验着“海信创新俱乐部”的每一个成员。

  “目前本土彩电企业普遍比较浮躁,纷纷以发布3D、智能电视来炒作概念,却忘记了面板和核心模块仍是中国彩电行业的死穴所在,真正踏实做技术的企业少之又少。”家电产业资深人士刘步尘对现在的彩电行业状况叹息道。

  立命技术

  周厚健宣布智能化转型整一个月后,海信、海尔、创维、TCL、长虹、康佳、厦华、熊猫8家彩电企业赴台采购面板,集体采购量预计将达3000万块,金额达55亿美元。而且这是一个逐年递增的数据排列,2009年这些企业首次赴台采购了34亿美元的面板,2010年除了43亿美元的订单外,更与台湾LED厂家建立起该领域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电视整机厂商低至3~5个百分点的毛利率,已经成了业内公开的秘密,面板占整个液晶电视成本的70%左右,无疑上游液晶面板技术仍然是内地整机厂商受制于人的顽疾。

  2007年9月,海信建成投产了一条LED液晶模组生产线,并宣布,按照海信集团的产业规划,2007~2009年海信电器[12.81-2.44%股吧]还将投资7亿元兴建4条液晶模组生产线,将液晶电视模组的年产能提高到300万片。“这与TCL、长虹投资上百亿的资金来做液晶面板生产线无法相提并论,而且上游面板技术才是决定企业生死的核心技术。”刘步尘说。

  然而在TCL、创维等内地整机厂商投巨资兴建或参股上游面板生产线之时,海信却迟迟未有整合上游面板产业链的行动。接下来,海信恐怕依然会通过大宗采购来实现面板的需求,那么其在黑色家电领域中受制于人的境地将难以改变。

  无独有偶,中国彩电企业一直受着“缺芯少屏”之痛。海信2005年研发出的轰动一时的“信芯”,曾放言结束了我国年产7000万台彩电而无“中国芯”的历史,然而至今的销量却成了一个无法获知谜底的谜。

  另外,与液晶、等离子等第二代显示技术相比,OLED技术最大的优势是超薄的尺寸,最薄可至0.005厘米,在柔韧性很好的基板上可折叠卷曲,色彩等显示效果要明显高于液晶面板,三星、索尼等日韩消费电子巨头均视其为替代液晶的新技术。

  三星5.5代OLED面板生产线已经投产,其第8代AM-OLED面板试验线将于明年5月投入使用,可以切割46寸、55寸等大尺寸OLED面板,届时OLED面板的使用领域将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延伸到电视等领域,而面板技术的变革将让企业再次经历过山车式的产业巨变。

  据了解,“技术立企”的海信却并未在OLED面板技术研发上提早布局。刘步尘告诉本刊记者,由于一项技术研发一般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持续投入,而这项耗资甚多的项目还面临较大失败风险,所以,本土彩电企业习惯于等技术趋于成熟时再切入这块市场,这也是LCD、PDP技术处处受困的原因所在。

  业内人士分析,电视业务起家的海信,彩电业务占集团销售收入三分之一左右,却既没有面板核心技术,也未提早布局OLED面板技术,势必会影响彩电业务的稳健发展,导致内生动力后劲不足。

  隐形包袱

  发布会后,面对质疑,周厚健宣布不仅要集团所有业务统一智能化,而且在观念体制、创新组织、人才结构三方面全部“智能化”,然而,没有多少天后,就传出海信科龙总裁周小天因整合业绩不佳而离职的消息。

  经历了6年整合波折的海信科龙,在将来能否与海信集团的“智能化“在一起呢?

  2004年,科龙销售规模在84亿元,而海信则是270亿元,但是在白色家电领域,科龙的产能规模、技术实力与品牌影响力则远在海信之上,而且由于地域、体制上的差异,两家企业的战略与管理风格、内部文化也相去甚远。

  在时任科龙董事长的顾雏军被拘后,周厚健通过内部投票最后决定用9亿元收购科龙,那是一个长达17个月的拉锯战,终于对在2007年重新命名为海信科龙的公司进行整合重组,不过,随着“卖地求存”、人事大地震等各种传闻传出,整合过程挫折不断。业内专家认为,科龙和海信都是巨无霸型家电企业,双方的企业文化已经根深蒂固,是截然不同的南北两派企业文化的典型代表,都十分强势。用一种文化去适应,甚至改造另一种文化,结果不得而知。另外,双方在权力和利益分配上难以达成一致,除了权力分配上的争夺和取舍,双方在各个领域都会存在着巨大的博奕,最终的结果就是1+1<2。

  中国家电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洪仕斌则用动物来寓意二者的关系,海信科龙是放养动物,按市场规律出牌,自己觅食,而戴着红帽子的海信算是个圈养动物,靠着国家给予的政策扶持,南北两派文化融合在一起,好比让一个放养动物关到圈栏里,要成为圈养动物,结果就会可想而知,像动物园的老虎一样,没有一点王者之气,犹如一只病猫。

  2008年,周厚健试图改变,把有着西门子外资背景的周小天空降到海信科龙,让海信系逐渐淡出海信科龙,利用周小天的外资背景亡羊补牢。但是,三年后,技术型总裁周小天也终于2011年6月29日以“陪伴家人”为由黯然离去,成为海信收购科龙后短短6年内第4任离去的总裁。坊间猜测“身体健康、陪伴家人”等原因仅为周小天托词,真正原因恐怕依然是整合业绩不佳。

  海信科龙2010年报显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158.31亿元,而格力电器年销售收入为607亿元,美的电器为745.59亿元。曾经一流的国内白色家电品牌,已经与格力、美的、海尔等企业不在一个等量级上了,这或许才是周厚健开始着急的根本原因之一。

  就海信的有关问题,记者多次致电海信集团品牌部,截至发稿时仍然未得到对方回复。

  梁振鹏分析,去年海信集团的营业额达600多亿元,利润近40亿元,虽然智能交通、光通信领域贡献了大额盈利,房地产领域发展不错,但是以电视起家的海信却在黑色家电和白色家电业务上不但不能一路破竹,而且后劲不足。

  一位业内人士说,周厚健期望将智能化作为海信涅重生的新药方,但是他似乎忘记了对症下药的道理,而“技术立企”四个字对现在的海信来说尤为重要。智能化是海信这个低调务实的企业不迷失自我的唯一办法,既然选择了它,就要踏实走下去,然而这也可能会因走得太远,而找不到回去的路。

人物
人物名称:
总裁指数:
总裁指数涨跌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