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星星的韩剧

2014-04-11 09:38:11    小康杂志 冯薇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一部《来自星星的你》让疯狂追剧的观众患上了“教授依赖症”,而韩剧之所以火爆,源自其背后高度专业化、商业化、市场化的运作过程,以及韩国政府最初就定下的“文化立国”方针

  产业化制作

  韩剧的制作是一个高度专业化、商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与中国电视剧由各个电视剧制作公司制作完成后卖给各家电视台不同,韩国电视剧采用“制播合一”的方式——由电视台计划和主导整个制作过程,“自产自销”。电视剧的买家不是电视台而是观众,意味着观众是决定一部电视剧生死的“上帝”。

  通常,一部韩剧的企划方案会在计划播出时间的半年前由担当PD(producer&director,指集制作人和导演于一身的人)与作家(韩国对编剧的叫法)共同商讨完成,大多数PD的身份是所属放送局的员工,而大多数编剧则是自由职业者。企划方案一旦确定,即表示此部电视剧确认将播出,所以只要是决定投入拍摄的韩剧在韩国国内就无需“发行”这一环节,也不可能会出现拍摄了但没有播出的电视剧。剧组以担当PD为负责人,演员沟通、赞助商洽谈、宣传计划制定、拍摄、剧本沟通甚至主题曲创作组织工作均由担当PD挑大梁。近几年也有一些电视剧制作公司作为共同制作机构参与到韩剧的策划、制作和海外版权的洽商过程中,但放送局依旧处在主导地位。放送局会以制作费形式拨给剧组资金,同时靠企划方案去找广告商拉赞助。放送局在这一过程中看似处在垄断地位,但韩国政府也有相关规定,放送局必须把电视剧直接广告收入40%以上用做制作投资。

  韩剧采用的是边拍边播的形式。像《来自星星的你》这样的迷你剧,开播前,作家只需要写出四集左右的完整剧本和十集左右的剧情梗概就可以开始拍摄。开播前,一般只完成前3~4集的拍摄。一旦开播,整个剧组就进入了“没日没夜”的疯狂战斗状态:A、B组一起开机,演员们连轴转。据说《来自星星的你》拍摄最紧张的时期,男主角扮演者金秀贤每天只能睡两个小时。而此时,全剧组的灵魂人物不是PD也不是主演,而是作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编剧。编剧不但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逐集完成剧本编写,还要对可能涉及的天气变化、播出变化、拍摄地调整、演员突发变动、观众反馈等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对剧本和情节进行调整。《来自星星的你》就是播出过程状况百出的“典型”:本为每周播出两集,因赶上除夕按惯例停播一次,为避免最后一周“二缺一”,所以由原来的20集调整为21集;没想到之后又赶上索契冬奥会,韩国女子冰壶有进决赛可能,如晋级则会因转播比赛再停播一次,就要再增加一集;“所幸”后来韩国队不敌中国队,“星星”于是又恢复到21集。这个过程对编剧是巨大的考验,要保证原有故事结构,又要顾及篇幅变动。所以在韩国电视剧剧组中,编剧的地位是高于PD更高于演员的。曾参与国内电视剧编剧工作的冯静接受本文作者采访时表示,曾与韩国电视剧作家们交流座谈,韩国编剧们多为中年女性,她们情感细腻并有实际生活经验,对于细节的把握水平和对观众情绪的控制能力是目前中国多数编剧达不到的。

  一切收视率说了算

  对韩剧有所关注的人会发现,收视率是媒体在报道一部正在播出的韩剧时一定会提到的内容。收视率在韩国的电视剧领域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韩国电视剧行业之所以对收视率如此敏感,源于韩剧奇特的播放方式。在韩国,各家放送局均在完全相同的时间、以完全相同的频率播出电视剧。电视剧的档期主要有“周一、周二档”、“周三、周四档”、“周五档”、“周末档”和“日日档”五个档期。韩语承袭中国古时“七曜”理论,将周一到周日分别称为“月火水木金土日”,由此就有了“月火剧”、“水木剧”、“金曜剧”、“周末剧”和“日日剧”的叫法,每个档期均播放不同的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就是水木剧。与中国电视台每日连播至少两集电视剧不同,在韩国,除了周五的“金曜剧”每次播出两集外,其他所有档期均为每次播出一集。

  AGB尼尔森媒体研究机构和TNS特恩斯市场研究公司是韩国两家最权威的收视率统计机构,通过收集韩国家家户户都有的机顶盒的数据,以计算一部剧的收视率。AGB和JTNS一般会统计“全国”和“首尔地区”两个收视数据,由于这种统计方法相当精确,所以一般情况下两个调查机构得出的数据类似。由于在同一时刻,每个家庭,或者说“每台机顶盒”做出的选择只能是“唯一”的,在总人口只有五千万的韩国,KBS、MBC、SBS三大巨头,再加上tvN和TBC,五家电视台争抢有限的市场资源,谁能控制住观众手中的遥控器,谁就能完胜对手。收视率高的放送局可以获得更多的广告收益。

  市场的狭小造成电视剧竞争的惨烈。收视率数据会在每一集电视剧播出的第二天清晨发送给各家放送局并在媒体披露。这时是放送局和各个剧组最紧张的时候,哪怕是0.1%的差距也可能决定一部剧的命运。按照韩国放送局的普遍做法,一部迷你剧如果在前10集的平均收视达不到5%的话,就将“被砍”,在16集甚至12集就完结。一旦被砍,意味着整个剧组经费无法被足额支付,PD工资、编剧稿酬、演员报酬都将缩水。所以为了提高收视率,韩国编剧们可谓绞尽脑汁:加“kiss戏”、加矛盾冲突、加煽情桥段,甚至会根据人情绪变化的规律来计算悲伤多长时间后需要有一点笑料、多长时间需要出现一次情节高潮,以做到让观众“不换台”。

  背后是“文化立国”

  韩国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意识到本国市场的狭小和海外输出的迫在眉睫。中韩建交第二年的1993年,韩剧《爱情是什么》就被“输送”到中国,只是并没有多少人关注,这跟当时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生活还未发展到一定阶段有关。1997年,中央电视台重播《爱情是什么》引起轰动效应。同一时间的韩国刚刚经历亚洲金融风暴洗劫,本国各行业均受重创,韩国政府也意识到传统产业结构的局限,以“文化拓展海外市场”成了唯一出路。

  文化传统、价值观、情感方式的巨大差异,决定了韩剧在欧美不可能有市场。亚洲成为韩剧瞄上的主要输出地,尤其是在儒家文化同样深入民心的中国和日本。当时的中韩正值两国关系的“蜜月期”,有《爱情是什么》的成功先例,中央电视台一口气引进了多部韩剧,自此一发不可收拾。这正符合了韩国于1998年提出的“文化立国”方针,作为韩国文化产业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韩剧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发展,韩剧在中国播放的主流方式由中央电视台引进、配音、播出,到被各个视频网站“杂牌军”翻译字幕后以原声播放,再到如今几大视频网站巨头争抢、以高额版权费正儿八经引进,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代表的新一代韩剧获得了前人望尘莫及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星星”现象让人不得不承认:韩剧经过在中国二十年的“耕耘”,其粉丝已由最初的“看热闹”演变为如今实质的消费行为。不能不说韩剧在中国市场已跨入新的发展阶段。

  韩剧的热潮从来都是伴随着骂声。有人说韩剧是“精神鸦片”。的确,韩剧不论“迷你”还是“肥皂”,总能利用引人入胜的“感情”神奇地把握住观众的情绪,使其一旦观看便深陷其中、欲罢不能。从这一点看,确实符合“鸦片”的特质。但是换个角度看,放眼世界,可能没有第二个国家可以像韩国一样靠电视剧推广自己的国家并获得如此成功。即使受到的唾弃与得到的喜爱一样多,毋庸置疑,二十年来,韩剧靠其精良的制作和把握人心的能力,成功向国际社会宣传了韩国的历史、当代文化、生活方式和本土品牌,这一点,中国电视剧尚未做到。

1 2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热点排行

  • 资讯
  • 博客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