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账本”:供应链上零利润

2010-05-04 18:21:35    中国经营报 屈丽丽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在变与不变间,富士康走到企业发展关键点;在成本围追堵截中,我们看到的是左右为难的困境中的企业。

  编者的话/ 2010年以来,密集的“数连跳”事件,让富士康沦为媒体口诛笔伐的焦点。大家在为那些逝去的年轻生命惋惜的同时却不明白,一家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一家一直秉承韧性精神与效率文化的企业为何会与“血汗工厂”这样恶毒的词汇联系在一起。

  在变与不变间,富士康走到企业发展关键点;在成本围追堵截中,我们看到的是左右为难的困境中的企业。本期《中国经营报》富士康真相调查之四,将继续为你揭示富士康帝国“不能说”的秘密。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任何人都没有放弃自己、放弃生命的理由。古往今来,但凡卓越成就者,都忍辱负重,坚韧不拨,克服重重困难成就人生理想。”

  这是刊登在富士康内部刊物《鸿桥》杂志第167期上的文章《韧者无敌》中的一段话,该文刊发的时间是2009年8月31日,正是富士康25岁员工孙丹勇跳楼自杀后的一个月,富士康希望藉此“韧者无敌”的精神鼓励员工正确地对待生命,却终究未能挽留住接下来8个月“数连跳”猝死的年轻生命。

  富士康到底怎么了?

  试想,23年前的郭台铭,不就是凭着“韧者无敌”的精神,站在COMPEX(康柏)的大门口苦等一名采购员,一直等了两天,终于叩开了美国的大门,从此也开启了富士康的国际代工之路。

  23年后,一直秉承韧性精神与效率文化的富士康,已摇身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却不得不遭遇人们在惋惜年轻生命的同时,对其“血汗工厂”的质疑。那么,到底是什么成就了富士康,又是什么要将富士康推向另一个深渊?

  赚的就是人力成本差

  对于人们普遍熟悉的国内代工行业来说,利润除了来自于对人力成本的控制,还可以来自对原材料成本的谈判。然而,对于富士康这种主要承接来自苹果、戴尔、惠普、诺基亚等国际订单的大型代工企业来说,其利润源泉却更多地要仰仗来自人力资源战略上对成本的调控,因为上述国际大客户早就把供应链上的账目算得清清楚楚。

  在《中国经营报》记者获得的一份有关国际客户向代工厂商发送的“代工询单”(Request For Quotation)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有关原材料/部件(component)在品牌、质量、数量上均已指定,不仅如此,与此后续相关的物流、维修、培训、用工也都有清晰明确的计算。

  曾经在富士康做过高层管理工作的Charles(化名)告诉记者,“富士康在与这些国际客户的订单关系中,是很难从供应链上创造利润空间的。举例来说,它为戴尔或惠普代工一台电脑,所有的物料都是对方指定的,比如电脑的机壳塑料用GE的,显示屏用三星或LG的,甚至耗材的比例都有明确规定,而物料价格往往是客户早与供货商谈好的,富士康只须按指定价格向指定供货商进行购买即可。”

  “事实上,这还远远没有结束,精明的客户早就把用工量也计算得清清楚楚,生产线上用多少工人,检修工有多少,都会在合同里做明确的标示,客户只是按照较高的人力成本的价格支付给代工企业。所以简单来看,富士康赚的就是人力成本的差值。”

  当然,国际客户是不会支付富士康厂房、机器的购买、维修等费用的,所以,这些成本也需要在富士康赚取的人力成本中进行摊销。由于厂房、机器的费用很难打折,所以富士康要想创造更多利润,就只能加强对人力成本的调控,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力成本。

  然而,仅仅做到这些并不够,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客户对于富士康(代工企业)的要求还远没有结束,交货期与交货质量是紧紧悬在代工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剑。不少国际代工合同规定有类似这样的违约条款,“如迟交一只集成电路,那么就要赔偿一台电脑。”

  在如此的围追堵截中,代工企业只能在有限的空间中挣扎。

1 2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