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外企

2010-12-10 11:22:28    环球企业家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从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外企中基层员工,都在心照不宣地“逃离外企”。央企舒适的工作氛围和优厚福利、民营公司的活力都深具诱惑,而更大的吸引力在于后者较为广阔的职业通道,这远非外企所能比拟。

  19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最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对在华跨国公司趋之若鹜。那个offer不仅象征着城市里最现代化的办公场所、中英文夹杂的国际化环境,还包括本土企业难以企及的薪资福利,与人才培养机制。

  但不久前,美国招聘企业万宝盛华公布的2010年中国职业倾向调查数据显示,跨国公司正丧失其作为中国最佳雇主的地位,同时,在与中国内地企业的人才争夺战中处境越发艰难。报告称,在接受调查的中国求职者中,表示第一选择是外企的比例,较2006年万宝盛华上一次调查的结果下滑10%。

  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的人才争夺战,并非新话题。不过,那些耳熟能详的案例,前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吴士宏加盟TCL,前德州仪器亚洲区总裁程天纵转投富士康,乃至原陶氏化学、福特、奔驰等前高管集体加盟吉利汽车,均是高层人事更迭。而最新现象表明,在中低层职场人士及应届大学毕业生心中,跨国公司的“金字招牌”也已黯然褪色。

  在40岁的陈致看来,这种现象在他大学刚毕业时是不可想象的。外企曾是他长达十余年的职业梦想。1990年,陈致从吉林某大学汽车设计专业毕业,中国几乎没有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他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服从分配,来到长春一汽。彼时,中国利用外资的形式是以外债为主,直到1992年,“以市郴技术”的政策导向,推助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主流方式,并延续至今。

  那些声名卓著的跨国品牌贪婪地拓展中国版图。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外企更是开始一段“蜜月期”。至2006年,中国大陆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近60万家,外企也成为当之无愧的职场圣地。中外企业间巨大的薪酬差异让陈致的同事们纷纷去北京、上海寻求机会。终于,陈致在2004年如愿成为一名外企员工。

  就这样,从应届大学毕业生到陈致所代表的外企中基层员工,都在心照不宣地“逃离外企”。央企舒适的工作氛围和优厚福利、民营公司的活力都深具诱惑,而更大的吸引力在于后者较为广阔的职业通道,这远非外企按部就班、极为细分的职业上升路径所能比拟。

  “职场上的价值,在于你服务的对象有多少。”一位外企高级产品经理对本刊说。近来,他正在检视个人的人生成绩单,自己的工作一直是maintain business,几年下来,虽然薪水增加,但是工作内容并无改变。相比之下,他在本土公司同样担任产品经理的同学,是从上游开始了解整条产品线,对功能、设计、规格、销售全程直接参与,管辖区域更从中国拓展到海外市常

  这种集体逃逸行为只是暗流涌动,但经过全球经济周期调整,中国整体经济实力迅速增强,而跨国公司人力资源金字塔的基础开始风化。从2010年12月起,中国对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这意味着,外企在中国享有了近30年的“超国民待遇”时代正式终结。

  但困境在于,逃离外企后的生活真会令人如愿以偿吗?陈致最终放弃了曾梦寐以求的职位,现在,他是北京一家央企的中层经理。民企和央企截然不同的工作模式、企业文化让这些跨国公司的“土豆”们陷入“围城”困境:不得不逃,逃离后却又深感郁闷。

  【此路不通】

  在Antal International中国区总裁Alastair James Watts看来,2003年到2008年是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逐步深入且成果显著的阶段,“甚至在欧倍德出现了进入股东决策层的中国本土员工。”然而,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跨国公司缩减在华生产及招聘规模。这在客观上,迫使应届毕业生选择民企和央企作为第一份工作。

  复旦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生徐杉杉亲历了这一过程。她的一位同学大学三年级就已得到高盛投行部的口头offer,却在毕业时突然被告知:因金融危机该职位撤销。这位男生不得不焦头烂额地开始重新准备简历。

  相比之下,在外企开始职业生涯,中途偶然掉头的马策在2009年对“此路不通”感触至深。

  11年前,从重点高校毕业的马策成为西门子公司一名IT工程师。在当时,这被公认为国内知名大学毕业生的最佳选择。马策的父母一辈子在国有单位工作,对人浮于事等现象的抱怨不绝于耳—外企是他唯一的职业选择。

  运气不错,由于上司离职创业,马策很快就开始实际负责西门子全国范围的信息安全业务。2004年,马策赴英国杜伦大学求学。三年后回国时,原来的上司提升为IT部门的领导,回到西门子可谓顺水推舟,但马策却感觉这样“好像原地踏步”。一个寻求全新能力施展空间的想法应运而生。2007年,他来到联想集团全球IT基础设施服务部,担任高级信息安全评估主管。

  但在去年,他萌生了重回外企的念头,却遭遇招聘计划冻结期。父母不得不托关系介绍他去国企。此时的国企已经“今非昔比”:名气大,业绩好,工作待遇稳定。马策不得不承认,过了三十岁,“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生活稳定”成了考虑职业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却是讲求竞争精神的外企所不具备的。

  经济危机的冲击已大为减弱,但求职者的心理阴影却远未消除。一家全球知名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在重点高校招聘中遭受“冷遇”,本来满怀信心,却发现招聘现场举手表示对跨国公司感兴趣的大学生远低于预期。

1 2 3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