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的品牌缺陷:大国寡品

2011-06-07 16:09:14    环球企业家 李光斗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对于中国来说,在做经济大国的同时,也要做经济强国。大而强的中国才是最有竞争力的。在走向经济强国的进程中,品牌建设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作者:李光斗

  “中国模式”越来越被追捧,中国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低环境成本为全世界制造低价产品,全世界已经离不开中国制造。但中国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大国寡品,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没能树立起中国品牌在全球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这30多年,中国走的是一条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为依托的制造模式。中国的劳动力为中国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达26.8%,低廉的劳动力支撑了一个制造大国,使中国成为了为全世界做代工的世界工厂。这种发展模式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按可比价格计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1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2倍。创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7983亿元人民币,约合6万亿美元左右,而日本2010年全年的GDP总值约为5.4万亿美元。这是自1968年以来,日本坚守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首次易主中国,中国已经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2010年大约为145107亿美元的GDP总量。

  但这种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为依托的制造、代工模式却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这就是中国企业对品牌建设的忽视,使得中国自改革开发以来的30多年中没有建立起中国品牌的全球地位。美国《商业周刊》和Interbrand发布的2010年全球企业品牌价值100强排行榜上,美国“可口可乐”在所有品牌中排名榜首,品牌估值高达704.52亿美元。排名第二的是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品牌估值高达647.27亿美元。微软公司排在第三位,品牌估值高达608.95亿美元,谷歌排在第四位,品牌估值为435.57亿美元,通用电气排在第五位,品牌估值为428.08亿美元。在100强的榜单中,排行前五名的全部是美国品牌,而中国品牌却无一上榜。中国虽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品牌建设上却与美国相距甚远,与经济总量低于中国的日、法、德等国家相比,中国品牌依旧望尘莫及,陷入了大国寡品的尴尬境地。

  这就是中国模式的品牌缺陷所导致的结果,而欧美等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品牌建设的同步前行。如在德国经济的全面振兴中,奔驰和宝马驶遍全球,德国制造享誉世界;当日本制造文化在全球蔓延的时候,日本品牌快速崛起,松下、索尼、丰田在世界上大行其道,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骄傲的说:“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丰田是我的右脸”;在韩国新兴市场的崛起进程中,三星的顺势腾飞……企业是创造国民财富的绝对主导力量,品牌的崛起是国家崛起的标志,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取决于其具有世界性品牌数量的多寡。这些崛起的品牌也向世界传播着自己的国家品牌的形象和内涵,如美国的微软、IBM、波音,代表着美国的先进科技、经济的强势地位;德国奔驰、宝马汽车代表着德意志精工制造的大国形象。

  对于中国来说,在做经济大国的同时,也要做经济强国。大而强的中国才是最有竞争力的。在走向经济强国的进程中,品牌建设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中国品牌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中国是世界的品牌发祥地,当我们的祖先在享用华美的瓷器,精美的丝绸,精致的美食的时候,欧美还在黑暗中摸索。同仁堂始创于公元1669年,1864年全聚德创立,1903年东来顺开张。但随着英国工业革命欧洲的崛起,中国品牌渐落人后,如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所言“中国近代文明进货,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中国尚有10000多个中华老字号品牌。闭关锁国的年代,“不知魏晋,无论有汉”。1978年以后,西风东渐,中国本土品牌纷纷陷落。

  一个崛起的大国一定要有自己的世界级品牌。中国企业家从没有放弃建立世界级品牌的梦想,联想、海尔、青啤都在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但进入21世纪的中国本土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与国力同步增长,中国品牌既有外患也有内忧。

  外患,是指中国品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激烈竞争中,纷纷被国外品牌收购,随之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达能收购了乐百氏;大宝卖身强生;中华受控于联合利华;南孚电池被卖入吉列手中,之后退出海外市场;小护士、大宝、美加净等国产化妆品品牌纷纷被国际性大牌收购,中国国产化妆品品牌几乎全军覆没……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本土品牌纷纷陷落,只有招架之力,没有还手之功。辛辛苦苦几十年打造的品牌,到头来落了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除了外患,中国品牌还遭受着内忧的困扰。这就是中国消费者崇洋的消费倾向,以购买洋品牌为荣,以不买国产品牌为自豪。从中国游客在海外大肆搜购世界名牌就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强烈的“崇洋”消费情结。

  一份调查显示,中国出境游客在巴黎老佛爷百货和香榭丽舍大街LV旗舰店内平均每人每小时花费约500欧元。中国大陆游客热衷于购买名牌奢侈品,宁可缩减食宿开销,也要大肆采购名品。如何让中国游客满意而归——这已成为了欧美品牌和零售商们的必修课。

  内忧外患的中国品牌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品牌必须做出改变。

  微笑曲线还是哭泣曲线?

  微笑曲线(SmilingCurve)是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提出的理论。所谓微笑曲线就是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微笑曲线中间代表制造能力,左边是研发和创新能力,右边是市场和品牌能力。微笑曲线要求企业追求位于左右两边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市场、品牌能力,弱化制造为主导的能力。而哭泣曲线和微笑曲线刚好相反,在哭泣曲线中,制造能力处于最强的地位。施振荣提出,台湾制造要从“哭泣曲线”向“微笑曲线”转变,促进台湾本土工业的转型和升级。

  而中国制造目前的现状恰恰是一条哭泣曲线,高制造能力,低研发创新和市场能力。有句话叫“东莞塞车十分钟,世界电脑配件就涨价。”因为全世界绝大部分的电脑配件都是在东莞生产的,世界上几乎所有的IT产业名牌产品都会采用“贴牌”的方式在这里设置生产基地,在同一条生产线上,上午可能生产的是IBM的显示屏,而下午生产的就会是“苹果”品牌的。中国超强的制造能力由此可见一斑。但中国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却没有为中国企业带来足够的利润,中国茶行业有一种说法“七万茶厂不敌一个立顿”,这充分揭示了大多中国企业的现状。iPhone手机凭借在智能手机市场获得的高利润,成长为手机市场的“领导者”。而诺基亚、三星、LG虽然在整个手机市场占有超过70%的份额,却无法撼动苹果iPhone的“领导者”地位。诺基亚在苹果出售一部iPhone手机的时间内可出售13部手机,但苹果从一部iPhone手机获得的利润却远大于诺基亚从13部手机中获取的利益。

  iPhone手机能获得如此巨大的利润就在于其成功的创新和品牌影响力,iPhone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手机。但回头看国内为iPhone手机做代工的企业却过着别人吃肉,自己喝汤的日子。而且,随着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代工制造企业们所喝的汤的油水也越来越少。

  因此,中国企业面临的首要改变就是发展模式的改变,要从哭泣曲线转变为微笑曲线。因为当前制造产生的利润低,全球制造也已供过于求,但是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高,因此中国各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发创新,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品牌、营销与服务。

1 2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