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啤酒:海外市场管理机制的三种模式

2011-12-27 10:04:13    商界评论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纵观青啤海外市场的开拓步伐,早在上个世纪,他们就通过国外代理、定牌生产以及渠道建设等多种方式,进行海外市场的经营。

  青岛啤酒在海外市场的运作思路是:“先市场、后建厂”,先集中力量,加大海外市场的营销力度。在营销模式之外,青啤开始试水海外建厂。2004年,青啤在中国台湾地区合资建厂,继而深度地开发东南亚市场。同样,先建厂后辐射的模式也应用在泰国。这意味着青啤在东南亚能够缩短物流链条,提高产品的新鲜度,更快地响应和服务市场;也意味着青啤实现了“东盟产”,在东盟贸易区内可以用较低的进口税进入区内国家,进一步渗透东南亚市场。

  可以想象的是,一旦此次海外建厂模式趋于成熟,青啤将会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将这一模式复制推广,逐步在美洲和欧洲设厂,最终搭建美洲、欧洲、东南亚的国际市场框架,完成青岛啤酒国际化世界版图的雏形。

  从分销商到代理商再到配置全球供应链,青啤的国际化路径由简单的产品海外代理销售,开始向在海外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方向转变;由传统的输出产品的方式,开始向输出品牌、技术、标准的方向转变。

  换手练兵从国内开始

  多年前,青啤提出了“换手理论”,即先用“右手”开拓国内市场,用稍弱的“左手”做国际市场,等国内市场成熟了,就要换手,再用右手做大国际市场。曾经,在国内市场青啤也有些慌乱。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大收购,就让青啤一度消化不良。

  那时候,青啤走的是外延扩展法,强调外延扩张,强调对增量资本的投入。通过在大陆、香港两地上市,借力资本运作走增量资本扩张道路。这也是中国经济过去20年的发展模式。通过不断增加固定资产投入来产生新的价值增加量,这样做的不良后果就是导致经济过热,企业被迅速催肥。

  这种模式在经济起步初期有特定意义,可以使得经济总量迅速做大,企业规模快速成长。但是在扩张达到一定规模后,效益和产出存在一个拐点,因为资本化的收益是边际效益递减的。在这里要区别两个概念:增长与发展,二者处于边际效益递减曲线上的不同位置,投入与产出的对比的差距比较大。

  青啤的成长过程很明显地说明了这个问题。2001年,青啤前掌门人彭作义意外去世,彼时的青啤正处于猛烈收购扩张后的消化不良状态,需要由内到外整合。青啤吃得多,却不见有多壮实。此后几年,竞争对手雪花啤酒的产量渐渐追上了青啤,并且随即反超。

  金志国接手青啤后,青啤开始调整,他要将一个“小土豆”整合成一个“大土豆”。有内部的品牌与产能的整合,也有外部的投资方入驻。整合时期的青啤进行了产品结构、品牌结构、组织结构和价值链结构的调整,而且这种调整一直在不断优化。推出超高端纯生,产品线不断延长;品牌做减法,从100多个品牌到“一个主品牌,三个副品牌”;优化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结构、渠道结构……这些是青岛啤酒结构性竞争优势的深化与重构。

  须知,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再固守传统的单点优势,而是从产品创新、品牌运作、营销整合、渠道深耕、内部组织结构、价值链、规模经济以及有效的全球资源配置等全方位的较量。这最终会产生一种“强链合效应”,并凸显出在市场上的“结构性竞争优势”。

  在外部,青啤又牵手了国际啤酒巨头。2002年,美国最大啤酒制造商AB啤酒(安海斯·布希公司)成为青啤的战略投资者。AB啤酒带来先进的市场管理、公司治理模式、生产技术等资源,使青啤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大为提高。

  早在彭作义时代,青啤就明确了建立国际化大公司的战略目标,企业有一套战略管理体系和流程以及配套的企业文化体系。但什么是国际化大公司,怎样成长为国际化大公司,描述既不清楚,也不确切。虽然想进一步做大做强,青啤面前却总是横亘着一道巨大而无形的障碍。

  对青啤来说,AB啤酒的进入,其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模式远比带来的资金更具诱惑力,这其中最让青啤受益的是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与生产操作流程。长期以来,青啤无论从原料的筛选,还是到发酵酿造的各个环节,都有一套完整严谨的操作规程。但是,在与美国AB公司的实践交流中,青啤发现,AB啤酒的操作规程远比他们做得更细。

  资本的国际化之后,青啤从品牌上溯到营销、生产,都有了国际化元素。借助国外投资者的支持,青啤迈过了资本投入边际效益递减的拐点,大步地进入了全球啤酒行业前十。

  事实上,国内市场上充斥着诸多中外品牌,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而且,就竞争的程度来说,国内市场也比海外市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正是青啤“内向国际化”的右手动作,其效果令人为之侧目——连续多年稳居行业领导者之位。尽管当前整体规模并非行业第一,但其净利润和吨酒利润却一直领先于同行;同时,企业的系统竞争力、国际化运营能力也飞速提升,从而被业界人士和资本市场所肯定。

  一个在中国市场都难以立足的公司,往往也难以征战欧美,在成熟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如同投资区位选择上的由近及远,投资规模上的由小到大,不同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也为企业提供了“渐进式”国际化的种种选项:比如先出口,后投资;先合资,再独资;先小规模新建,再大规模并购——其原则无外乎稳扎稳打,次第推进,先易后难,边做边学。

  从内向到外向升级国际化

  在青啤看来,国际化是个系统的集成问题,只有本身国际化才能参与国际化竞争。而自身的国际化,也并非意味着把啤酒卖到更远的地方即可,也不是说出口增长了100%就是国际化,单向度的产品输出只是赶了一场“远集”而已。

  在国际市场的拓展方面,青啤按照既定规划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内向型国际化”,就是实现人才的国际化、理念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管理的国际化、标准的国际化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迈出第二步“外向型国际化”,也不只是进行海外贸易了,而是要在海外建厂,在海外建营销网络,全力打造青岛啤酒世界级品牌形象。

  现在,青啤的问题是,走出去之后如何“融进去”,如何通过地产地销模式,以最好的文化融合度、最高的供应链效率和最优的资源配置能力融入海外市场。

1 2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