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朝:360大战QQ 一丘之貉

2010-11-04 10:05:42    《财经网》  段永朝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周马大战双方共属同一类利益群体,网众唯一的结论是:他们都是一丘之貉

  “看见”与“看见之后”

  1983 年11月,在一次国际计算机安全学术会议上,美国学者科恩第一次明确提出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科恩发现,某些计算机程序代码具有的自我复制、自我繁衍、攻击性、寄生性等特点,让这类计算机程序具备了“生物病毒”的特征。但是,如何判定这种特殊的“计算机程序”属于“病毒”,让学者陷入困境。

  科恩发现,仅仅凭借所谓“特征识别”,其实无法判定某个计算机程序“是否一定是病毒”。从简单的机理上说,对某个程序进行“病毒判定”,首先要对其进行“探查”,即通过扫描其某些特殊的代码段,来断定其是否具备病毒的某些显性特征。

  但是,即便发现某个程序具备“特征代码段”,只要其没有“破坏性行为”,最终仍然无法断言这是一个计算机“病毒”。

  这种窘境,可以用“抓贼”来形容:如果不能人赃俱获,是无法断定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实施了“扒窃行为”——假如你必须把手伸进他的口袋,才能断定是否有扒窃的话,那“伸手”这个动作本身就需要质疑。

  借鉴“病毒判定”的思路,可以看到“隐私侵权”问题的复杂性。从技术上来说,一段计算机代码具备扫描、识别、记录用户某些信息(这里面可能包含隐私信息)的行为,需要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它“看”了没有;第二阶段,它“看到”了什么;第三阶段,它“看完以后”又做了什么。

  从这个角度说,针对用户信息(先不论其是否为“隐私”),某些计算机程序的确能“看到”,这点毋庸置疑。其实我们的很多注册、登陆,甚至在线聊天记录、交易记录,都是能够被“计算机程序”所“看到”的。某些程序“看”了你的信息,可能为进一步向用户提供所谓个性化服务(例如定制、订阅),有很大的好处。有些程序“看”了你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否属于用户的“隐私信息”,又可能取决于“隐私”的自我感受和衡量尺度。

  当然,更值得关注的是,无论“看了没有”和“看到什么”,与第三阶段“看到之后做了什么”,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无法克制的“窥视欲”

  通过计算机程序能够“看到”用户的信息,并且能够看到“隐私”信息,这在技术上可以说没有太大的门槛——除非用户采用极其昂贵的加密技术,并且对其系统边界设置极高的限制级别。对那些特别敏感和在乎的信息,用户可能采取的最有效的防范措施,可能是“脱离系统”。但即便如此,用户依然无法确知自己的信息是否暴露在其他窥视手段的注视之下。

  但是,与其说“计算机看到了什么”,不如说“操控计算机的看不见的手,试图看到什么”。如此冗长的铺垫,只为说明这样一件事:靠计算机程序判定“隐私”是否得到保护,其实是一件荒唐的事情。

  那些允诺“隐私协议”的商家,时刻需要克制自己的冲动,把注册用户的信息拿来贩卖给有需求的第三方。事实证明,他们在道义上缺乏这样的激励,在经济生活中,也无法克制如此的冲动(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个人行为)——包括电子银行、全球连锁商店、电子交易网站、物流企业,以及林林总总的各色企业。

  这些企业面临的激烈竞争,使得他们必须在吸引客户眼球、挖掘客户需求、跟踪客户行为方面,比竞争对手做的更多、做的更深、走得更远。

  从商人的本性来说,他们根本无法拒绝这种诱惑: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版图扩张、用户争夺、市场厮杀的目的。他们知道计算机程序只是手段,他们缺乏的是“道义的光环”。

  于是,“保护隐私”便成为打动用户最好的借口。

  高科技手段的道德困境

  周马大战其实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拷问着高技术环境下的道德困境。波兰学者鲍曼在《生活在碎片中:后现代道德》一书中指出,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上的道德,仰仗着数理逻辑思维的缜密和理性光芒的普适真理,或许可以建立起宪法制度、共和制、经济法则,但却无法建立普遍的、共同认可的道德价值。他说,“道德是没有原因和理由的;道德的必要性,道德的意义,也是不能被描述和进行逻辑推理的。”

  电脑和互联网背后的高科技逻辑,并不能为商家的任何动机做出“道德背书”,任何计算机程序代码,理论上都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恶”的,这不取决于编写和运行这个软件的商家如何解释,而取决于它实际上做了什么。在道德问题上,他们可以允诺,但无法确证。

  借着“科学的光环”,商人们极力为自己涂抹着各式各样的“道德责任感”,但实际上却每每服从于其更加隐秘的商业利益,掩盖着其无法遏制的商业动机。

  从促进和深化思考的角度说,360和QQ的周马大战,或者说乱战,是一件好事。这件“好事”将把技术对道德的“绑架”摆在了显微镜下,让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交叉渗透,演化为日益迫切的“结构性变革”的需求,进而推动互联网生态文明的构建。

  这种“结构性变革”,一方面将正视“开放世界”带来的利益冲突、隐私侵害,避免“关起门来”的种种企图;另一方面将揭露“技术绑架道德”的种种图谋,拒绝“让保护隐私成为侵害隐私”的更可怕的借口。

  在围绕“隐私”的博弈中,周马大战的双方实际上共属于同一类利益群体,即便将会有更多的利益群体介乎其中,假如他依然将“道德评判的瞄准器”,交付给、或者依托于“高技术手段”,并试图以此标榜所谓“客观与公正”,那么,网众可以得出的唯一的结论就是:他们都是一丘之貉。

  段永朝为ZiffDavis媒体集团(中国)战略发展研究主任

1 2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