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的灵魂之战

2010-12-22 10:46:08    《环球企业家》 赵轶佳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该如何给一家已在全球让人艳羡的品牌注入再创业基金?让高速运转的企业列车慢下来?创始人的自我颠覆只是第一步

  艰难时世

  自我修正的过程中,舒尔茨心情复杂。

  作为美国经济的晴雨表—“虽然星巴克代表的只是一杯咖啡,却直接反映了美国人的生活状况,由此反映了美国经济的起伏。”王金龙如此解释星巴克的“晴雨表”意义。这也意味着,星巴克对外部经济环境超级敏感。

  但也超级脆弱。舒尔茨回归后,星巴克季度净亏损曾高达670万美元,股价创下历史新低。同时,有关宏观经济的坏消息不断传来,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世界慌乱起来。

  舒尔茨急切地寻求度过危机的方法。他致电给任何一个愿意倾听、运营着规模大于星巴克公司的人,向他认为更聪明的人寻求建议,但没人能回答他。相反,当舒尔茨扮演咨询者的时候,后者反过来询问星巴克正在做什么。

  几乎所有利益攸关者都将矛头对着舒尔茨,关于星巴克应该怎么做,他们指手画脚。舒尔茨告诉《环球企业家》,不少人提出,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星巴克完全可以放低质量标准,降低价格⋯⋯“当你处在那样的巨大压力之下,要失去达成目标的信念简直太容易了。”他回忆说。

  2009年初,舒尔茨接到一通电话,那是一名和他相识已久的持有星巴克股票的机构投资者。这名股东表示很理解舒尔茨眼下的压力,但话锋一转,直截了当地指出应该砍去为员工提供的医疗保险,每年,星巴克为此要多付上亿美元的成本。

  舒尔茨很快意识到,这种成本革除将撼动星巴克的根基,正是这项区别于其他公司的福利,星巴克独特的价值观才得以树立:“超越了伙伴(星巴克内部习惯将员工称为“伙伴”)的期望值,他们才能超越消费者的期望值”。

  舒尔茨对员工的关爱源于其个人经历。父亲曾遭遇多家公司解雇而得不到福利保障,舒尔茨度过了凄苦的童年。这令他始终充满不安全感,即便是拥有私人飞机的现在,当被问及奋斗的源泉时,回答仍是“不安全感”。但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不安全感使舒尔茨能敏锐洞悉外界状况,也更容易在混沌状态下,抓住救命稻草。

  这次也不例外,没有谁比舒尔茨更清楚是何种文化成就了星巴克。他回绝了这名机构投资者的建议,并告诉对方,若不能支持一家将员工放在首位的公司,便不该持有星巴克的股票。
然而,随着成本压力一再加大,星巴克的管理团队不得不制订出总量高达4亿美元的成本削减计划,其中包括压缩员工、管理和采购成本。从2008年至2009年初,星巴克关闭了近千家门店,并将全球新店开张速度下调了30%,还进行了适度裁员。

  这是星巴克史上第一次裁员,看起来,这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公司文化。舒尔茨事后承认,这个决定非常艰苦卓绝,但如果以长远目光来看,唯有消除存亡危机,公司的文化才能得以延续。这并非危言耸听,在经济危机中倒下的公司不计其数。

  在最困难的时光,舒尔茨经常记起公司初创岁月。彼时,整个团队都在为生存奋斗,对于成功的渴望极大地激励着这群年轻人。舒尔茨试图将这种感觉重新注入星巴克,正如员工感受到的那样:舒尔茨就像是重新启动了一家公司。

  祸不单行。在星巴克进行内部整肃的过程中,一众竞争者杀出丛林。独立的咖啡店调制出了质量更上等的咖啡,打击星巴克能提供世界上最好咖啡的宣言,而体量更大的竞争者中最强悍的对手莫过于快餐业巨头麦当劳在2009年夏天推出的“麦咖啡”。麦当劳不仅在美国本土市场砸下1亿美金大肆宣传,一位麦当劳离职管理层告诉本刊,麦当劳甚至挑衅地在星巴克公司总部西雅图挂出了巨幅广告,称“谁还会花4美元买一杯咖啡?”4美元,正是星巴克咖啡的价格。当经济危机来袭,人们囊中羞涩,麦咖啡价格低廉,对于消费者而言确是巨大诱惑。

  “我想我们不能阻止竞争找到你头上,我们只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当被问及此事,舒尔茨这样对《环球企业家》说。

  1992年上市以来的15年中,星巴克从未感受过真正的“挑衅”。好斗的舒尔茨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也要证明给市场看。”他告诉本刊。他坚定地认为是星巴克重新创造了咖啡产业,其领先地位不容摇动。

  继续维持行业领导者地位的方法是唯一的,那就是让消费者重新认识到星巴克是不可替代的。舒尔茨拿出省下的成本,重新设计和装修美国的部分门店,注入更多情趣。位于纽约的春日街(Spring Street)的店面可谓改造的样本,店内的桌子、当地的环保材料,都试图唤醒人们忆起西雅图派克地区的原始风貌。总之,星巴克要纠正被过度商业化的品牌形象,回归“星巴克体验”。

  回归根本

  艰难而困苦的转型就此开始。

  其实,削减成本是应对危机的常用策略,但星巴克的关键问题是,在成本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各种资源对于成本的攫取。

  舒尔茨在公司内部一再强调,即便从公司内部抽取近5亿美元的预算,也不能有任何损伤顾客体验的做法。

  与此同时,舒尔茨一再提醒众人,公司成立之初,是什么让星巴克最终鹤立鸡群。当务之急是将星巴克重新拉回之前的轨道—唐纳德在任期间,将精力更多放在单纯扩张上,导致根本要义被忽视。虽然只是表面上的改变:搬走美国本土门店中舒适的沙发,取而代之硬邦邦的木椅子;门店内的咖啡飘香不再浓郁;一些门店甚至看不到咖啡磨具或过滤器,但正是这些细节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消费者对于星巴克的印象。

  “是我们对顾客的承诺,激情和我们的价值观,促成了我们的成功,我们必须提高属于星巴克的体验,不断提供新的产品。”舒尔茨对本刊总结说:“我想我们是回到了根本。”

  舒尔茨需要杀手般的勇气。2009年2月,在最低迷时期,美国本土所有门店同时宣布闭门谢客4个小时,用以对门店员工进行封闭式培训:“总共有1万多家店,这是不得了的事情,会损失多少生意!” 一位当事人回忆说。

  这正是舒尔茨决心洗面革新的宣言。今年10月,星巴克正式启动整肃之风:从北美地区的门店开始,放慢服务速度,并逐步推广至全球市场。

1 2 3 4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