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绘就的数字出版蓝图

2012-10-08 13:48:44    第一营销网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在传统出版商还在埋头赚取时代的最后一桶金时,亚马逊已悄悄建立了自己的“阅读生态圈”,成就了一时风头无两的出版霸权。

  (2)借助自助出版业务KDP(专门出版电子书)和CREATSPACE(按需出版纸本书)功能,读者可以瞬间变成作者。不需要被出版商挑拣,可以自由创作并出版自己的作品,亚马逊的巨大客户群又会成为潜在的消费者。

  亚马逊给予这些作者以充分的自主权,0.99〜200美元之间可以自由定价,于是很多作者把自己的书定价为0.99美元,约翰·洛克就是其中之一。在屡次遭到出版商拒绝后,他把自己的书在亚马逊上出版了,结果5个月卖了100万册。“海量且低价”的亚马逊精神在他身上熠熠发光,最终他也获益颇丰。洛克只是个案,但其示范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或许正是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知名作者开始独家签约亚马逊。

  (3)打破体裁藩篱,给予作者创作自由权。有两页纸的书么?亚马逊有。本着“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社群交流精神,亚马逊推出了“短篇”服务,5000字到30000字,长于文章短于书的文字,被亚马逊界定为“短篇”,作者可随时自助出版,亚马逊唯一的要求就是定价需在0.99〜4.99美元之间。结果这项服务又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长篇大论不是每个作者都能写得出来的,也不是每个读者都爱看,消费者有什么样的需求,亚马逊就推出什么样的服务。其结果是“短篇”迄今不过推出了160部作品,但是总销量却超过200万册,收入最多的作者赚了13万美元。

  (4)免费的“KINDLE用户借阅图书馆”活动。这一计划主要内容为:凡是KINDLE的亚马逊高级会员,每个月可以免费从“亚马逊SELECET”书库中借阅一本KINDLE电子书,借阅期限为——永远(实质上是每年有12本免费书)。而“亚马逊SELECT”书库是任何作者都可以自愿加入的,条件只有一个:必须承诺至少90天不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其他渠道中;而加入“亚马逊SELECET”的动力在于,自己的作品每被借阅一次,亚马逊会补贴作者1.7美元,同时不影响正常销售。仅2011年12月份,一共有5000本书被借阅295000次,亚马逊为此支付了50万美元,今年,由于借阅量大大增加,亚马逊为此每月支付额达到了70万美元。

  对消费者来说,79美元的会费不光是免费看书,还有大量免费的电影、音乐,同时还享受购买任何商品免费2日送达服务(不论商品价值,买根针也可以),非常划算。对于作者来说,按次取酬,非常公平,而对于亚马逊来说,它收获了会费,还有至少一年的稳定客户群,更重要的是这个客户群体会为了享受会员特权,不断地在亚马逊上重复购买各种产品。

  (5)其他各类消费者互惠计划

  亚马逊还推出了电子教材租赁计划:教材所有权属于亚马逊,但是亚马逊用户可以租赁,租赁期为30〜365天,租金远低于购买教材,此举意在争夺教材市场;对于没有买KINDLE的人,亚马逊提供2周的免费借阅计划:即可以从亚马逊的高级用户手中免费借阅电子书两周——此举在于让非亚马逊客户体验“生态圈的好处”。

  亚马逊逐渐模糊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界限,也拉近了读者之间的距离,而在这个过程中,亚马逊充当的角色是服务性质的,与读者和作者处在平行的位置,而不是上下游的关系。

  “霸权”下的生存——传统出版商出路问题

  当亚马逊连续10年赔钱的时候,传统出版商还在低头挣他们时代的最后一桶金,没注意亚马逊们在做什么。

  等以亚马逊为代表的数字出版商称霸市场时,传统出版商才发现在自己的无视下,亚马逊已经如此庞大。此时还有路走么?

  从哲学层面,市场竞争的手段只有两种:“战”或者“和”。“战”?自建电商平台?推自助出版?推阅读器?根本没有胜的可能。我们说过,生态圈的迁移是需要理由和成本的。

  因此,除非继续无视现在和未来,否则“和”已经成了传统出版商唯一的出路。

  “和”,就是充分与亚马逊为代表的平台合作。事实上,亚马逊等电商最缺乏的就是编辑人才和熟悉出版管理的人才,这是社会分工的必然,否则亚马逊也不会到处挖出版社退下来的老员工为自己服务了,而之前更多的是出版商在拒绝而不是合作,这才导致了另起炉灶情况的发生。

  至于“和”后传统出版商是否保留原品牌等问题,那是后话,毕竟市场经济下,保留品牌不是目的,资本保值增值才是目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笔者认为传统的纸书和实体店并不会消失,相反会在电子书与纸书的博弈稳定之后,保留在一定范围内,构成纸书和电子书一体化的阅读体验,作用非常重要,比如在家看纸书,在路上看电子书,保证“碎片化”时代阅读的“连贯性”。至于为什么笔者断言人在家会更多的看纸书,笔者认为这是人的本能。电子书追求其阅读体验最佳化,但所谓“最佳”阅读体验只有一个:一卷在手。这一点亚马逊的贝索斯早有预言,他说,我们做KINDLE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忘记自己是在看电子书(言下之意是在极力模仿真书的感觉)。至于实体店,也会是与网店的互补,否则亚马逊就不会在西雅图开出第一家自营的实体店了,只是功能定位、布局、数量需要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

  林林总总说来,笔者认为亚马逊的经验和国外出版商的境遇,其实既可供国内的电商平台参考,也可供国内的出版社参考。尽管我们的出版业缺乏足够的市场洗礼,但在数字时代面前,我们几乎与国外出版商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甚至比他们更具优势,因为美国有个亚马逊,中国还没有。

1 2 3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