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的大人物:穆藕初

2010-05-13 09:47:43    《中外管理》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几乎在管理学刚刚成为人类一门新科学时,他就已经到“科学管理之父”泰罗(1856-1915)身边学习、考察,并很快以“科学管理”为内核,在中国做出了一批现代民族企业。

  创业者的开放式眼光

  据湖南大学许康教授研究:1916年以前在美国攻读MBA的中国留学生已有五人之多。然而归国以后,在引进和发展科学管理方面真正有所建树的,却是一位非MBA的农科硕士——穆藕初。这是为什么呢?

  穆藕初作为一名在读的留学生能有如此的眼光,是与其经历及学识分不开的。

  穆藕初六岁入私塾,14岁时到棉花行去“学生意”,丧失了上正规学校的机会,但却练就了商业眼光。甲午战败,穆藕初更下定了“要救国图强,就必须奋发学习”的决心,刻苦自学文化课及英语。

  25岁时他考进门槛很高的海关任职,后做铁路路警和警察长,曾从上海到北方调查,涉足华北大部分地区,内心触动很大,痛感振兴实业、发展农业之必要。34岁时,穆藕初留学美国。但与当时大批靠庚子赔款“滋润”留美者不同,他是自筹资金(第二年才得公费资助)。

  非同一般的人生阅历,使他比一般青年学子要早熟得多,对新兴事物的理解和观感更敏锐和更有深度。

  与如今的留学生通常对专业目标埋头钻研不同,年过而立的穆藕初的创业目标更为明确。因而他在美国六年留美期间,完全是开放式的跨学科式学习,尽其最大可能全方位地学习各种学科的营养。他不仅学农、学工,还学了科学管理——只要他认为有价值的新科学,都会用功去学习,并力图融会贯通。不仅如此,他当时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及美国的二十余州,深入的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其思想观念影响非常大。每年的寒暑假,他都有满满的计划,或是去企业做调查,或是去现代化农场实习,学习美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和制度建设。

  当时,“泰罗制”这一新生事物在美国也才出现二三年,穆藕初作为一位大龄留学生,思想相当成熟,加上他独具的企业家慧眼,一眼就看出了“泰罗制”的可贵之处,而且正符合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认定对中国越早引进越好。据说,他在归国航船上就开始了翻译科学管理的著作——后取名《学理的管理法》,由中华书局1916年发行——“科学管理”在中国的推广和实践,距泰罗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仅仅五年!要知道,那是一个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五年几乎就意味着同步。

  为了使译作能早日与读者见面,作品单行本问世前的一年,穆藕初即先行通过《中华实业志》杂志分五期连载完了该书全文,每期的连载都以活页文选格式编排印刷,以便于读者拆卸后即可装订成一本完整的小书。其用心可谓良苦。

  中国第一次“科学管理”实践

  回国后的短短五年里,穆藕初依靠先进的科技和科学管理,陆续成功开办了德大、厚生、豫丰三个大型纺织厂,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纺织工业企业家。同时,穆藕初还创办了中华劝工银行,并经营着颇具规模的棉种试验场。

  相比于当时学MBA的留学生——他们在归国后通常或“踏踏实实”进入政府机构,或在企业当中层管理者——穆藕初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创业热情,有开创新局面的胆识。

  当时美国一位经济学家就这样评价他:“在自己本身和工业这两方面的建设型进步中,任何一个美国企业大王想超过穆藕初的这个纪录,都是值得怀疑的。”

  1914年,穆藕初回国创办的第一个德大纱厂,经过八个月的紧张建设,在1915年6月落成开工了。速度之快令人惊奇,《申报》新闻称此“足鼓我企业家骁勇之志而开先声,是诚中囯实业界之一线光明也。”德大开工后,穆藕初根据科学管理的原则,结合国情、厂情实行了一系列的新措施。

  穆藕初把科学管理概括为:节省时间、精神和物质。他就本着这三大纲来着手办德大。

  当然,他立即遇到了很多现实的管理难题。

  比如:为提效,穆想把先前由两个人管理一部车的传统做法,改为由一个人管一部车,以提高效率。于是他挑选了40个精壮女工试验,说好每个女工的工资可由四角提高到六角。试验结果很成功,且数量和质量均和以前一样。可是两天以后,这些女工都说再做下去要生病,不愿再干了!一再另选,都是如此。经调查后,穆才恍然大悟:原来其余400女工不许她们这么做,因为如照此改革。势必有一半人要失业。因此这40个女工如果再做,就得“吃生活(挨揍)”。于是穆就顺应民情,改为要求这40人减少一半废品(废棉花),每人则酌加工资,结果劳资双方都合算。显然,这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管理变革。

  当时,市上进口棉纱较多,“其纱质精良,售价高昂,以日本纱为最”。穆藕初“搜集市上最佳之纱若干种,逐一检验其优点所在”,并将各纱优点集于自厂所出之纱。不出数月,德大所产“宝塔”牌棉纱“竟脍炙人口”,并在翌年北京举办的评比会上获得第一。首战告捷后,穆藕初名声大振,学习参观者络绎不绝。

  其后创办的厚生纱厂也声誉日隆。当时记载:“国人欲新办纱厂者,皆自参观先生之厚生纱厂为入手,且多派员至纱厂实习,无形中厚生纱厂不啻为在华美国机器之成绩展览会及实习工厂。”

  1940年代,已入晚年的穆在重庆回忆说:当年秉着科学管理的原则去改良、去管理,“我的厂总比别的厂盈利多些,如遇到不景气的年度,即使亏本,也总比别人的厂亏得少些。这不能不说是实行科学管理的结果”。

  面对当时中国巨大的市场,穆藕初开办纱厂的脚步并没有停下。1918年,厚生纱厂开工不久,穆藕初希望让企业与原材料产地更为接近,于是赶奔中国交通要道郑州考察,决定把这里作为纺织企业向原料中心转移的基点,向内地拓展。消息一出,上海要投资合作者众多,经过复杂筹备之后,豫丰纱厂于1920年正式投产。

  但是穆藕初没想到的是,1920年后的中原地带是不断而且长期的军阀混战,豫丰纱厂在内战、苛捐杂税、帝国主义压迫的夹缝中苦苦支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豫丰纱厂把设备转至重庆,设立分厂,关键时刻为中国工业延续了血脉。

  与日企不可避免的遭遇战

  穆藕初创业过程中,有个突出特点,就是日企的威胁始终伴随左右。一战期间,欧美各国无暇顾及中国市场,历史给了中国民族工商业一个难得、短暂的“黄金时期”。但是,中国民族企业家却面临着近邻日本企业的巨大挑战。

  自1894年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在中国已拥有大量侵略权益,获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经济特权。在对中国扩大侵略的背景下,日本的纺织业也大举进入中国。电视剧《大染缸》中,已形象地再现了当时日本企业对中国纺织印染行业的巨大冲击和野心。

  穆藕初是一位民族意识特别浓烈的实业家,又在“商战”和“科学管理”方面都下了大量功夫,因此自然不甘人下。台湾学者陈三井曾归纳穆藕初的商战理念:穆是个非常重视商业策划(编者注:类似我们今天说的市场运营)的人,强调“要妙应时机,发在机先,投人所好,所出物品,为大众所需要”。

  同时,穆藕初纱厂管理科学,设备先进,产品质量、品质极其优良,这些都对在中国享有特权的日本企业构成了极大的障碍和威胁。前文提到的穆厂棉纱,就因为在北京评比会上一举压倒了包括长期具有主导的日本纱等各国产品获得第一,而名声大振。

  穆藕初“科学管理”的成功,更使其他民族资本企业纷纷仿效。上海和其他主要工业城市的不少企业,按照科学管理思想的要求,对生产、管理进行改造。例如:当时上海荣氏家族的申新三厂,进行管理体制的变革,以学有专长的技术人员为骨干,改用计件工资制度,以达到“降低工资总额而提高个人工资”的目的。取得成功后,逐渐推广到荣氏所经营的各工厂。

  这样,在穆藕初的带动下,中国企业界形成了一股学习科学管理热潮,促进了华商企业的发展。进而,中日棉纺织业两军对峙的形势,在上海滩也慢慢形成。就技术、管理、市场、士气等方面来看,以穆藕初为代表的中方当时并不处于劣势。

  这恐怕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首次在与日本人的激烈交锋中可以毫不逊色地分庭抗礼。

1 2 3 4 5 6 7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