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病 模式迷信的原罪

2011-11-17 13:55:54    商界 刘旗辉 李 楠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这是屡见不鲜的观点。然而当商业模式植根于暴富的心理之上,其催生的也必然是一个个模式暴发户,而非健康优秀的企业。对于商业模式的设计与运用,也更像是一场押宝的赌局。

  商业模式就像一块大号的创可贴,被中国企业贴在自己每一个弱点上。

  中国企业对商业模式的过度迷恋与依赖,让企业变得脆弱不堪。一场厂商关系的矛盾,一次质量问题,一轮市场竞争,一个政策的变化,一项成本变动,甚至是一条微博的转发,都足以影响商业模式,使企业陷入崩盘之境。剥下了模式的外衣,原来光鲜明艳的企业,其实是如此单薄与贫穷。

  那些商业模式暴发户

  这是一个动辄言及商业模式的年代。然而,却很少有企业真正懂得“模式”二字的含义,以为模式就是一只永远不停下金蛋的母鸡,将模式凌驾于其他一切商业元素之上,忽略了产业的原本要义。

  企业对于商业模式过分的迷恋,反映的是投机取巧的心理和短期逐利的行为。成,是模式之成;败,是模式之败。模式的意义被无限放大,仿佛游戏的玩法可以主宰一切。任何产业,任何产品,都可以找到靠包装盈利的模式。而项目和产品本身,只是用来装载模式的容器。这种本末倒置的商业模式,其实只是暴富模式和融资模式。

  只想赚钱方式,而忽略深挖产品与服务;只想玩模式游戏,而忽略产业真正健康的长远发展;而一旦发现“此路不通”,马上掉转枪口归结为模式之罪。商业模式在中国,既是融资的捷径,也是暴富之心的替罪羊。

  在一些中国商人的眼中,商业模式追求的不是富,而是暴富;不是成功,而是短时间内迅速的成功,是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成功。于是,商业模式被用来包装项目,而不是经营企业。

  “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这是屡见不鲜的观点。然而当商业模式植根于暴富的心理之上,其催生的也必然是一个个模式暴发户,而非健康优秀的企业。对于商业模式的设计与运用,也更像是一场押宝的赌局。

  一个市场不再着眼于卖产品而立足于卖概念,模式的泛滥便成为必然。

  当各种商业力量过分热衷于眼球经济,热衷于风投的神话,热衷于培育项目套现的模式,有模式、无盈利的悖论,便成为最合理的结局。

  凡是狂热与迷恋,必然带有非理性。

  我们去讨论商业模式的好坏——对此已有太多专家进行过太多“论述”,我们关注的,是当前中国商人对模式的非正常迷恋产生的种种怪相,以及由此传递出的诸多危险信号。

  来自商业模式的绑架

  对于商业模式的过度迷恋与强调,正在中国商业领域催生出种种匪夷所思的怪相。创造力不足,核心价值的缺失,卖产品不如卖概念,利润来自于对上下游的掠夺……模式投机带来的风险,让商业正在被模式所绑架。

  非理性模式泛滥

  对于当前中国商业模式畸形生态的关注,最初来源于记者亲历的两个真实案例——

  一家是国内纺织业知名企业,拥有行业内领先的企业规模及非常高的品牌知名度。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市场上这一品牌的服装,没有一件是出自这家企业的生产线。在最初靠羊绒制品创出品牌后,企业转型服装生产,采取了“卖标”的代工模式,以50元/个的价格,将企业的商标出售给江浙地区的服装加工厂,加工厂生产出的服装,贴上买来的商标,就成为这一品牌的专柜正品。该企业浙江一位代工厂老板无意中向记者透露,这种知名品牌“卖标”的“授权”加工模式,在服装业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另一家是生物行业的高科技企业,拥有国内领先的一流技术与朝阳产品,本身拥有真实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其在渠道建设上,却费尽心机设计出颇具争议的多层次招商的模式,希望以这种“倍增”之力,迅速取得现实的经营业绩。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企业,都并不是初露锋芒的行业新手,而是实实在在的上市公司。在品牌和技术的优势之下,他们本可以通过常规的产业化经营实现市场的稳步增长,却依然痴迷于通过与企业实力并不匹配的模式设计,以求迅速获利。

  明明已经是知名的品牌,却依赖于通过商业模式的设计,赚取“授权”、“卖标”的利润;明明是前景广阔的高科技朝阳产业,却执着于通过颇具争议的商业模式,迅速从经销商手中获取现金。处于商业结构金字塔顶端的上市公司尚且如此,那些初创期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对商业模式的迷恋更是趋于白热化。

  面对资金、技术、渠道等各种劣势带来的压力,模式似乎成了中小企业经营中最容易实现的突破口,仿佛只要模式对了,任何产品都能打开市场,任何项目都能万无一失。“1+N”效应、“轻质化”品牌运营、立体销售通路、三维密集分销……一个个看似专业而高深的名词背后,直接的利益便是:依靠一套具有吸引力的商业模式,给企业带来经销商,带来加盟费用,带来投资人真金白银的直持。

  中国企业对于商业模式的迷恋与依赖达到如此惊人的地步,模式的泛滥已经无孔不入到中国的整个商业体系——自上而下、由宏观到细微,直至每一个角落。

  贩卖模式经济

  商业模式的非理性狂热,直接催生出一种模式经济。

  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开始兴起后,中国的商业模式崇拜者们突然发现了一种新的财富来源。有这样一批专业的模式生产者,他们操作一个项目,目的已经不再是扩大销售、占领市场,而是迅速包装出品牌后寻找接盘者,将项目与品牌“卖个好价钱”;他们不是立足于创造市场价值,而是立足于从上下游获取利润;他们不是立足于卖产品,而是立足于卖项目。

  2011年3月,一家钻石商场在北京开业。除了大打“裸钻”概念,宣称将钻石当成普通商品销售,“不卖品牌、只卖商品”之外,这家钻石商场更推出了颇具吸引力的钻石回购模式:钻石售出满三年后,消费者凭在商场办理会员卡和钻石的鉴定证书,由商场原价回购。

  新闻的背后,是另外两个似曾相识的版本。这个钻石品牌的创办者和董事长,曾经一手炒红另外两个钻石商场。而这两个项目,都在迅速走红后被高价转让。建立商业项目后,一般不通过长期持有、培育品牌获得利润或升值,而是在项目具备一定知名度之后将项目出卖获利。这种惯用的运作方式,让业界纷纷猜测,该钻石商场会是下一个被贩卖的商业模式。

  随着卖项目本身甚至已经成为一种业态,商业模式不是用来做的,而是用来贩卖的。一旦商业模式与金钱之间有了可以衡量的方案,对于模式的痴迷便成为一种必然。

  优秀的商业模式,应该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创造价值本是逻辑的基础,然而尴尬的实现却是,在对商业模式的迷恋中,对于价值创造能力的不足,使诸多企业片面地注重逻辑,而人为地忽视了价值。对模式的注重,首先应该是是对其所创造的价值的注重,而这恰是当下对商业模式认识的最大偏差。

  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女人街”,在经过转手之后,如今已经风光不再。当模式可以凌驾于产品、服务、市场之上,独立带来利润时,对于模式的迷信,就形成了一条“设计模式—包装品牌—出售项目—寻找投资—上市套现”的产业链。而为这样的产业链打造出的商业模式,能创造出多少价值?作为载体的企业与产品,又能走多远?

1 2 3 4 5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