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评鉴之误

2012-06-20 14:18:31    中欧商业评论   我要评论0   我要收藏   
打印
草率评鉴人才的做法,无异于“草菅人命”,是一种不能承受之轻。

  第一,跨文化人际敏感性: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讲的话的真正涵义,并预测其反应的能力;第二,正面看待他人的心态:对于不同文化背景及持不同政见的人,尊重其人格,认可其价值,即使面对压力亦能如此;第三,领悟政治关系的速度:迅速了解谁能影响谁以及他们政治倾向的能力。

  麦克里兰把区分优秀与平庸的心理素质称为competency,国内有各种翻译,例如素质、资质、能力、心理素质、“胜任力”等等(其中胜任力的翻译是一种误导。因为麦克里兰的研究就是为了超越胜任)。这个时代的用人标准不仅考虑人与岗位的匹配,同时考虑人与企业匹配(Person-organizationfit)。

  自从素质概念产生之后,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素质模型但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成功使用素质模型的例子首推GE前CEO杰克·韦尔奇的三个E模型:Energy,做事要有激情;Energize,领导干部要让自己的团队做事情有激情;Edge,勇气和决断,对人对事要敢于采取果断措施。后来他觉得3个E还不够,又补充了一个Execute,执行,即完成使命的效果。前面三个E是为领导人才设定的能力标准,第四个E是业绩标准。

  人才的标准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果是这样,企业只需给通用标准赋予个性化的诠释,大可不必劳民伤财地“重新发明轮子”。

  工具之误在人力资源从业者心中,测评的原型是心理测验,有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包括对性格和价值观的测评)。单凭能力测验可以汰劣,不能择优。

  智力的重要性并不因情商的流行而下降。智力是学习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智力并不是智力测验所能测评的能力。所有智力测验里面,问题都界定好了,条件也确定好了,甚至连供选择的答案都有。而商业世界中的智力高下,在界定问题之时已见分晓,现实中没有标准的答案,而答案却有着数不清的标准。

  人格测验其实不应称为测验,因为没有难度,更准确的说法是人格问卷。人格与业绩的相关性一直饱受争议。理论上,人格与业绩应该有很大关系,只是人格难以用问卷测评,因为完全基于被测评者的自我报告,人格问卷正在沦为自我概念陈述。主流心理学界推崇心理特质(trait),其理论优越于类型学,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卡特尔16因素、大五人格、普德(PDI)开发的全球人格问卷(GPI)、SHL开发的OPQ,完全可以用于个人发展和用人参考。

  拿相关当因果,造成了人格问卷的滥用。相关不等于因果,比如外向性格与销售和管理类岗位业绩的正相关,也只是相关而不是因果。所以,做人格问卷的机构切勿以“典型或优秀的员工性格特征图是这样的,而你是那样的”而把人才拒之门外。

  很多企业用个体测评的统计学汇总作为团队和组织能力的测评,这样并不能准确展示集体的属性。例如,PatrickLencioni认为团队的五个功能失常是:缺乏信任、惧怕冲突、不认真、逃避责任以及不关注结果。这是团队属性,不是个人属性的简单相加、平均或组合。测评团队,必须以团队属性为测评标准,组织能力的测评就更加难,不等于个体能力的相加或平均。

  面试是目前人才评鉴的主打方法,但是,单凭面试依然无法判断工作能力。历史上最著名的面试是隆中对,就是面试中夹带着案例分析。诸葛亮做了个SWOT分析,然后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刘备很认可,“与亮情好日密”。但这个面试,用现在的术语说,一没有用人标准,二没有打分标准。陈寿《三国志》这样评价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如此看来,刘备并没通过面试找到擅长应变将略的人才。而诸葛亮的上行管理和鞠躬尽瘁倒是有目共睹。

  测评师之误面试的成败,取决于面试的结构和面试官的造诣,然而面试毕竟测不准实际管理能力。应对面试的书,远远多于实施面试的书,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1 2 3 4 5 6

图文推荐

总裁汇O2O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融资平台

独家策划

更多
首届全国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 在通往无人驾驶的神奇之路上,英特尔勇往直 蒙牛管理层巨变创始人牛根生辞职5年后重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支付方式

工信部备案: 粤ICP备18005112号    公安部备案: 44030602004322

版权所有 总裁网 Copyright © 2007-2024 iChina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